9月25日,在高德2025技术峰会上,来自产业、学术界与政府机构的多位专家齐聚,围绕高德在空间智能领域的进展展开深度对话。
在“低空未来 高德瞰见”交通论坛现场,内容进一步聚焦空间智能在城市立体交通中的协同应用,为城市治理、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大众生活,注入新的智慧与温度。高德云图交通&泛政府总经理李新辉指出,融合地面与低空交通,打造城市全空间立体交通体系是核心方向。他强调,“高德正依托其时空数字底座实现城市建模与动态感知,并通过‘时空数字底座+产业聚合平台’的双轮驱动模式,旨在将城市交通空间转化为可运营的生产要素”。
高德云图交通 &泛政府总经理李新辉提出的“立体交通”概念,让人们看到了破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新可能。
李新辉提出的“立体交通”概念,让人们看到了破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新可能——当地面道路建设触及瓶颈,向低空延伸的交通空间,正成为改变城市出行逻辑与居民生活方式的关键变量。这场论坛不仅揭示了高德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布局思路,更勾勒出未来“地面+低空”协同的交通图景,让低空场景逐步走向产业落地的新阶段。
“现在我们所处的地面交通,本质是二维空间的出行模式,靠修路、架桥缓解拥堵已遇瓶颈。”李新辉在论坛上的观点,戳中了当下城市交通的核心痛点。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国内超百座城市面临不同程度的交通拥堵,早高峰平均车速不足25公里/小时,地面交通的“空间天花板”愈发明显。而高德提出的“立体交通”,正是要打破这一局限——将低空划分为每50米一层的空域层,在低空空域的垂直空间内构建多层“低空路网”,通过地面与低空的交织协同,实现交通通行量的量级跃升。
这种“空间维度的跃迁”并非孤立的低空探索。李新辉解释,未来每个低空起降场都将成为地面与低空的“锚点”,比如无人机完成物流配送后,可通过起降场与地面无人车衔接,形成“空-地”闭环;城市巡检无人机收集的交通数据,能实时同步至地面交通调度系统,辅助治堵决策。其核心逻辑在于:低空不是地面交通的“平行空间”,而是能与现有交通体系深层次地融合的“增量空间”。
为何现在发力低空经济?李新辉给出了产业拐点的判断——经过十年发展,无人机电池续航能力、无人驾驶技术已实现突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成熟更带动了低空载具核心部件的成本下降;更关键的是,场景需求从“被动寻找”转向“主动催生”:国家推动的“全空间无人体系”需要低空物流补位,居民对高效出行、即时配送的需求,也让低空服务从“可选”变为“必需”。“以前是造了无人机找场景,现在是场景倒逼低空技术落地,这是产业爆发的重要信号。”李新辉说。
提及高德在低空经济的角色,很多人会自然联想到“空中导航”,但李新辉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精确指出:“高德做的不是空中导航,而是支撑低空运营的时空数字底座。”这种定位差异,恰恰是高德布局的核心竞争力——区别于传统图商的“测绘+地图表达”,高德打造的“空中高德”时空产业平台,更像一个“低空经济操作系统”,通过技术平权、数据整合与模式创新,让更多生态伙伴能迅速参与其中。
在技术层面,高德的两大核心产品构成了时空数字底座的核心:“云境”通过三维建模还原物理世界,小到一棵树、一栋楼的位置都能精准呈现,且实现“日更”;“云睿”则依托时空大模型,动态洞察城市运营体征,比如实时监测低空气象、低空障碍物分布。这“一静一动”的组合,让低空飞行更安全、更高效。
深度智联CEO刘晓捷向记者分享了一则颇具代表性的案例——顺丰旗下丰翼无人机飞行路线设计。其此前规划一条航线需多次现场勘察,如今基于高德的时空数字底座,在图上模拟飞行就可以完成规划,成本下降超60%;无人机机巢选址、感知设备部署等环节,也无需反复跑现场,通过地图模拟就能确定方案。而提供这个解决方案的,正是深度智联。
眼下,深度智联依托高德的时空数字底座,在深圳龙岗区搭建了“能力中心”与“运营中心”双驱动生态运营体系的探索,以破解行业痛点、链接多元主体,为低空经济建设提供新范式。刘晓捷说,能力中心为技术硬件底座,整合数字资源与基础设施;运营中心为业务中枢,覆盖全端需求并统筹空域与飞服管理。结合航路仿真痛点,方案以 “流量撮合 + 能力订购”商业模式,联动政企等多方,再通过标准共建、市场共拓与场景开放完善生态,为低空经济从概念走向落地提供了清晰的龙岗路径。
眼下,深圳龙岗区实现“一网统飞”:把交通、应急、城管等部门的低空巡检任务统筹起来,一架无人机一天飞一次就能满足多部门数据需求,政府无需再单独采购设备、组建团队,效率提升的同时,预算成本降低近50%。
如今,高德正在将这样的平台建设成为生态伙伴的协作网络。底层是提供通导监设备等基础设施的企业,中层是像杭州深度智联这样的运营服务商,上层则是聚焦物流、观光、农业植保等场景的应用方。
“高德目前已经聚集了几十家生态企业,我们会根据当地的情况,从生态中遴选出来合适的企业组队在当地落地,形成产业规模。”李新辉说,在茶园运输与农林植保场景中,高德与当地政府拟共同探索服务于60万亩茶园的茶叶、茶青运输与农林植保需求,同时计划基于高德地图三维数字底座的能力,提高起降设施等基础设施利用率,优化飞行服务效率并降低飞行服务成本,大大降低山区运输安全风险隐患,让低空经济真正服务于人民群众。这种“技术+生态+基金”的合作模式,也成为高德区别于别的玩家的优势——“有人可以模仿单个环节,但很难整合三方面能力,我们要做的是让整个产业链共生共长。”
尽管低空经济前景广阔,但论坛上嘉宾们也不回避行业当前的挑战,其中“安全”是被提及最多的关键词。“地面交通事故有刮蹭的容错空间,低空飞行是零容忍。”李新辉指出,一旦无人机坠落,可能对地面人员、建筑造成二次伤害,因此国家监管层面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这也是发改委提出“先隔离后融合,先郊区后城市,先物流后载人”18字方针的核心考量。
在高德的布局中,安全贯穿于技术与运营的每一环。有关部门依托其时空数字底座搭建的低空飞行系统不仅能实时监测低空飞行物,还具备“冲突检测”能力:当多架无人机在同一空域飞行时,系统可提前预判航线交叉风险,自动调整路径;针对“低空障碍物”,除了静态的建筑、树木,动态的气球、鸟类等也能通过AI算法识别,及时发出预警。
从论坛披露的案例来看,政务与物流场景已率先实现规模化落地:除了深圳的“一网统飞”,其他多地也已引入高德的时空数字底座,将应急救援、电力巡检等政务飞行纳入统一管理;相关低空物流公司也通过高德平台优化航线,在郊区、河道等“隔离空域”开展常态化配送,深圳部分商圈甚至已实现“无人机送货”——用户下单后,无人机从商圈楼顶起降场出发,5分钟内将咖啡、汉堡送到指定的自提柜,全程无需人工干预。
随着场景的成熟,低空经济对城市格局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已初现端倪。李新辉在论坛上描绘的“立体交通”愿景,让人们充满期待:“马车时代人类活动半径是十几平方公里,汽车时代是百公里,飞机时代是立方公里,而低空经济会让空间利用更精细——每50米一层的空域,能让城市通行效率提升数倍。”
未来,居民或许能通过“高德秒送”下单,无人机与无人车协同配送,30分钟内收到跨区的包裹;周末可搭乘低空观光机,以“上帝视角”游览城市景观;农业领域,无人机基于时空数字底座的精准计算,能实现“一亩地用多少肥、打多少药”的精细化植保……
“低空经济不是单点技术的突破,而是生态、技术、政策的协同进化。”从阿里云栖大会的这场交通分论坛来看,高德搭建的立体交通底座,已为低空经济提供了从“概念”到“落地”的清晰路径——当更多城市像深圳龙岗、浙江衢州这样形成“技术落地-场景验证-产业聚集”的闭环,当安全机制与运营模式持续完善,那个“地面车流有序、低空飞行器穿梭”的“立体交通”场景,或许不用等太久就会成为日常。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代理律师在大S生日当天发文:“请相信正义一定会到来”,此前称已逝大S仍被“以极其低俗的侮辱方式持续诽谤”
上海人又见证历史:最晚高温日+最热中秋节!今晚的圆月你拍到了吗?中秋晚会节目单来了
1-0!2-1!哈兰德7场9球 大马丁4连胜!英超最新积分榜:1-5差3分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